FB体育平台FB体育平台春节的故事,一年又一年。记忆深处那些曾经的“大年”,常常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,生出抚今追昔的感慨。50年前的春节哪有酒楼里的“群英荟萃”,40年前的春节哪有“节后综合征”,30年前的春节哪有满大街的机动车聚会,20年前的春节哪有满天飞的手机短信……如今,春节还是那个春节,而春节里的故事早已不再是当初的故事。一个时代的春节,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今年春节期间,本报要闻部组织记者深入到6户寻常百姓家,选取新中国建国以来,从上世纪50年代以10年为一个时间片断,回顾寻常百姓过年方式的变迁。在我们的春节故事演义中,1956年吃上酿豆腐,1967年不过春节干“革命”,1974年穿上的确卡,1983年看上春晚直播,1999年手机短信拜年,2007年上网冲浪。我们坚信,一个人、一个家庭的历史,同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的历史是有同构性的。6个人,6个家庭,6个春节,或许就勾勒出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。
“香!香!”10岁的小叔子一边吃着酿豆腐,嘴上仍不忘大声欢呼,而手里的筷子还一边伸向盛酿豆腐的碗。
这是71岁的涂玉兰关于1956年春节的记忆片断。半个世纪前的1955年,涂玉兰嫁到了铁场公社秀中大队。1956年,年仅20岁的她开始感受到了新中国带来的温暖,过年吃上了酿豆腐。
腊月廿三,涂玉兰吃过早餐后,就匆匆把事先准备好的糯米和大米拿出来,准备碾成米粉,然后再制作成甜饼。然而,就在当天晚上,涂玉兰却累得失眠了。碾面粉的工具非常原始且非常笨重,为把50公斤大米碾成米粉,涂玉兰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,“晚上睡觉时,骨头就像针刺一般,根本无法入眠”。第二天,涂玉兰又得把米粉拌上糖,再捏成饼,放到锅里煎熟。这样,过年的甜饼才算大功告成。
初为的涂玉兰几乎包揽了所有过年的家务,但过年的准备不仅仅是做甜饼那么简单。腊月廿五,涂玉兰还得负责打扫屋内卫生、清洗厨桌板凳、洗晒被褥蚊帐等,让家人干干净净过新年。
腊月廿九,涂玉兰把2公斤黄豆放到水里浸泡,准备第二天磨豆腐。除夕早上5时许,涂玉兰就起床了。天气与往常一样寒冷,笼罩在雾气中的小村庄沉浸在最后一点点半睡半醒的梦乡中,静悄悄的。当涂玉兰来到豆腐房时却是另一番景象,里面灯火通明,欢声笑语不断。
南坑生产队有20多户村民,由于全村只有一块石磨,每逢过年过节,村里的媳妇们只能聚集在这里,排队磨豆腐。她细数了一下,竟然有10多个人。而当她磨完黄豆,提着一桶豆浆回到家里时,已是吃早餐的时候了。
“一斤猪肉要25斤大米来换”,把豆腐制作好后,涂玉兰跟着丈夫去一家刚刚杀了猪的人家买猪肉,当听到猪肉的价格时,她还是忍不住吓了一跳。
酿豆腐是客家人过年的风俗,不吃酿豆腐,那春节就不完美了。1955年,涂玉兰一家耕种着0.7亩田,一年的收成也只有100公斤大米。和丈夫的商量后,并与卖家不停讨价还价,最后,他们用6公斤大米换来了5两猪肉。
涂玉兰虽然有点心疼,但还是觉得值得。当把猪肉带回家时,涂玉兰两个年幼的小叔子看到猪肉,立即跳起来,还不停嚷着:“有肉吃咯!有肉吃咯!”他们的举动,还引来了邻家小孩羡慕的目光。晚上7时许,一家五口人围坐在一起,开始吃年夜饭了,而他们的菜单是:一盘酿豆腐、一盘腐竹、一碟青菜。
“这可是一家人一年中最好的饭菜了!”涂玉兰回忆说,酿豆腐特别受欢迎,一盘酿豆腐一下子就吃光了,而那碟青菜还没人动筷子。由于平时比较少吃猪肉,两个小叔子直嚷着“我还要”。
除了跟家人、邻居聊家常,回家探亲,春节就这样一天天过去。由于那时村里的文娱活动比较少,大年初四的香火龙表演是最大的看点。当天晚上8时许,天空有点阴沉,但平静的小山村开始热闹起来:村民舞着用稻草扎成的火龙,走家串户,不时有鞭炮声、小孩子的欢呼声传来。
“快到我们家了。”不知是谁说了一声,涂玉兰的丈夫拿起鞭炮,拆掉包装纸,提起鞭炮就站在门口,一家人紧随在他身后。刚出门,只见10多个人舞着香火龙已经到了,后面还有人在敲锣打鼓。涂玉兰FB体育官网的丈夫赶紧点燃鞭炮,香火龙随着鞭炮的响声左右摇摆起来,火星点点,十分醒目。伴随着鼓FB体育官网声、鞭炮声,香火龙开始拜大门、拜灶前、拜猪舍……
“那天晚上,我几乎是伴着鞭炮声入睡的。”涂玉兰说,这也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。(曾文源)
对于40年前的那个春节,赖清的记忆刻骨铭心。1967年,只有13岁的他,不谙世事,也远离了那些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。赖清清楚地记得,那个春节没有了往年的热闹。但那个春节前,他依然要跟着父亲上山砍柴卖,换取一家人过年的几斤猪肉。
赖清生长在紫金县古竹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。每当春节临近,他都会和小伙伴们屈着手指倒计时,算着还有几天过春节,大家似乎从年初盼到年尾,等候那场盛宴。其实,那时过春节很简单,就是吃一顿白米饭,尝尝肉的味道,但对于小孩来说,这已经是一种奢侈了。
1967年春节前夕,赖清依旧和小伙伴屈着手指倒计时,却被当生产队长的父亲严厉地制止了:“今年不过春节了,别数了。”赖清和伙伴们一下子懵住了:“怎么年都不给过了?”赖清搞不懂其中的原因,很想问父亲。可是看着父亲严肃的眼神,他欲言又止,他知道父亲不是在开玩笑。随后的几天,他和伙伴们都闷闷不乐,兴奋的心情跌入谷底。后来,一个消息灵通的伙伴解开了这个谜:“要破四旧,要立四新”,一切旧思想、旧文化、旧风俗、旧习惯都必须砸烂,过春节也不例外,政府要求大家过一个“革命化的春节”,也就是春节不休息,坚持“抓革命,促生产”。
赖清虽然不太清楚什么是“四旧”、“四新”,但是从大人们闭口不提过春节的情况看来,他确信这个春节没盼头了。
不管人们过与不过,大年三十日益临近。事情有了转机,闭口不提过春节的大人们开始私下准备年货了,生产队也开始分发少量的油粮到各家。由于分发油粮是按工分来计算的,赖清家只有父母参加劳动,所得工分不多,家里分到的油粮自然不多。但这已让赖清和伙伴们兴奋了半天,似乎大人们的行为显示出一个信息:春节还是要过的。
腊月廿八早上,父亲拉起还在睡梦中的赖清,说要FB体育官网上山砍柴去。一向乖巧听话的赖清二话没说就爬了起来,跟着父母上山了。路上,父亲只是默默地抽烟,母亲紧跟在后面也没说话。作为长子的FB体育官网赖清知道,父母此刻心里很着急:家里上有两个老人,下有五个小孩,是生产队里最大的“超支户”,家里连买半斤肉的钱都没有,怎么办?
后来,父亲说话了,他告诉赖清,要在山上砍一天柴,然后把柴卖到石灰窑去,换取一点过年的猪肉。赖清在一旁点头,这天他仿佛长大了很多。
赖清没有记住多少砍柴的细节,他只记得担着柴走过的一段山路是那么漫长,望不到尽头。当天色暗下来的时候,赖清和父母疲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,与来时相比,父亲的手中多了一元三角钱。到家门口的时候,赖清的几个妹妹已经等候在那里,小妹妹嚷着要找妈妈了。这个情景赖清一直记在心里。
1967年,赖清一家人就是靠这一元三角钱买来的三斤猪肉过年的。那一年,村里没有人贴春联,没有人放鞭炮,也没有了以往的舞狮表演,除了久违的肉味,“年味”变得淡淡的。
大年初二一大早,赖清跟父母和队里的人又扛起锄头到地里去了,父亲还站在田埂边,粗着嗓门高喊着当时他听不懂的口号。在高涨的革命热情的鼓舞之下,在热火朝天的劳动中,新的一年开始了。
虽然物资十分贫乏,但赖清对这个春节记忆犹新。多年以后,已为人父的他一样要面对同样的困境,一样要带着孩子上山砍柴换生活费,把四个孩子抚养成人,送他们上大学。多年以后,他总是旧事重提,让孩子们忆苦思甜,告诉他们即使物资贫乏,同样要固守心情与责任。(何小流)
因为大年初九要办人生大事,1974年的春节让俞国强终生难忘。那年春节,21岁的他可是忙坏了,也乐坏了。
腊月廿八早上,俞国强家开始杀猪。这条猪也是俞国强家第一次过春节杀猪,“但这条猪不是为过春节准备的,而是因为要结婚。”尽管猪已经养了快一年,但还不是很肥。1974年正是农村实行村民集体劳动,收入都归集体的时候,各种物资都非常匮乏。但为了俞国强结婚,家里还是准备了大半年。俞国强的母亲也因此不惜“血本”养了这条猪,“那个时候,连养几只鸡都很困难。”
杀猪的师傅头一天已经请了,俞国强要做的事情就是烧开水,准备杀猪的时候用。随着柴火越烧越旺,俞国强也越来越兴奋。红红的火苗,呛人的柴火烟味,尖叫的杀猪声,夹杂着男人们大声的说笑声,俞国强正在细细地品味着这过年的味道。
整整一个上午,俞国强都在替杀猪师傅打下手。因为下午还有一件更高兴的事情,加上很长时间没吃上一顿猪肉,中午俞国强饱餐了一顿。这件让俞国强高兴的事,就是去埔前圩街拿回已经做好的的确卡衣服。这件的确卡衣服是俞国强专门给自己的新娘子做的,这也是新春生产队做的第一件的确卡结婚礼服。
说起这件的确卡,俞国强很是感慨。“当年集体劳动,一天的工分是2毛钱,而当时的确卡的价钱是每尺1块6毛钱,做一件的确卡从买布料到手工要花10多块钱,基本上是一个成年劳动力在生产队一个月的工分钱。”俞国强说,当时自己只是一个高中毕业一年多的青年,没任何积蓄,但为了给新娘子一件贵重点的礼品,也为了给自己挣点脸面,俞国强还和自己的父母争取过一段时间,“最终因为大哥已经在外边成家,姐姐已经出嫁,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的婚事需要操办,没有兄弟姐妹会攀比,父母才答应做了这件的确卡。”拿回的确卡衣服的时候,只有21户人家的新春生产队还轰动了一阵子,妇女们都争着要看看,摸摸料子如何。
除夕就在俞国强的兴奋与等待中过去了。21岁的俞国强年轻又有文化,春节自然闲不住。大年初一给邻居拜完年后,就跑到埔前圩街看春节篮球友谊赛。由于当时农村物资匮乏,文化体育节目更是匮乏,“所以白天的篮球赛和晚上的电影成了春节期间的重头戏,也受到年轻人的热烈欢迎。”
年初二,俞国强带着的确卡,外加一只鸡、几块猪肉和一些糕点,到岳父家拜年。年初四,生产队组织开工,俞国强作为家里的主劳动力也参加了。因为是新年的头一次劳动,村民们可以少干点活。上午9点多,大家才来到晒谷场,生产队长也就随便派了大家一点活,俞国强是跟着几个妇女挑泥,做田埂。“一连几天都是干这些,因为新年还没完全过去,农活轻松,村民也自由些。”
年初九,俞国强大喜的日子到了。家里摆了四桌酒席,21户邻居家每家来了一个人,加上亲戚和新娘子家的客人,让俞国强一家忙了个不亦乐乎。荤菜只有两个,猪肉相对比较多一点,因为自己家杀了一条猪,但鸡肉的分量明显不足,就只好用小菜先垫着碗底,其他都是豆制品和青菜。“这样的场面和东西招待客人,已经比过年要好多了。”
而最让俞国强觉得这个婚礼不同一般的地方,是新娘子穿上FB体育官网的的确卡礼服。“那是新春生产队小伙子们婚礼上第一件的确卡,后来生产队再有人结婚,才跟着置办的确卡。”(朱国良)FB体育网站FB体育网站FB体育网站FB体育网站FB体育网站